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巴宜 / 巴宜简介

巴宜区文物保护单位基本情况资料(县级文保单位)

巴宜区政府网站 2019-01-20 来源:巴宜区文化局 【字体: 【打印文本】 分享到:

巴宜区文物保护单位基本情况资料

(县级文保单位)

1.达则寺

达则寺位于巴宜区驻地以南、林芝镇达则村后的半山腰上,风景秀丽。

达则寺庙来自阿里的安多哇修建。寺内院中一根高耸入云的经幡,其旁边为一座煨桑炉。据说该寺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鼎盛时有僧人一千余。主体建筑由两个拉康(佛殿)和一排僧舍组成。佛殿内供辛饶·米沃且、度母、尊胜佛母等塑像及安多哇的灵塔等。

辛饶·米沃且(生卒年不详)像:相传辛饶·米沃且与释迦牟尼同时,系西藏原始宗教本教的始祖。生于阿里的扎达县属畏莫隆仁地方,是约公元前5世纪象雄(今阿里一带)的王子,曾纳妃,生有8子。

据藏文史书记载:辛饶·米沃且作为一名本教师,在各种原始宗教的基础上改变某些仪式中杀生祭祀等习俗而始创雍仲本教。虽因其与宿敌恰巴拉仁交战而到过吐蕃贡布地区,但其一生主要在象雄传道,门徒如云。

他不仅将原始本教分为恰辛、朗辛、斯辛、楚辛4个分支在象雄传播,而且还谙熟医术。晚年将其法位传给穆曲定珠,享年82岁。他作为本教始祖,在藏族本教徒心目中,其地位与释迦牟尼在佛教徒心目中的地位一样,是神圣而不可替代的。

    度母像:头戴宝冠,高发髻,余发披于身后,头略左倾,耳饰大环,上身着半袖紧身衣,臂饰钏、镯,下着长裙,结跏趺坐于覆莲台座上。

尊胜佛母像:三面八臂,肤色和八只胳膊呈白色,头戴花冠,梳高髻;左边脸呈红色,右边脸为蓝色;主臂两手持金刚交杵和绳索,右侧3只手分别持小化佛、箭和作予愿印,左侧3只手持弓和净瓶等。

2.德木寺

德木寺又名德木洛色林寺(史料中记有第穆),位于林芝县米瑞政府东侧比塘村附近小山坡上,距县城60余公里。寺庙现有建筑面积1107.31平方米,该寺是西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鲁朗这个名称也与其息息相关。公元13世纪,昌都地区大活佛一世帕巴拉德钦多吉在德木拉山口修建了德木“拉卡洛色林”寺,并交由其母舅住持并形成活佛转世体系,此为德木寺之源。后经历任德木活佛励精图治,德木寺逐渐成为工布和波密相接一带具有影响力的大寺,五世达赖喇嘛经工布地区进京受清皇室册封时,四世德木作为重要随从同行。相传,五世达嘛盛赞这一带山水田园美地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故以“龙王山谷”为此地命名,此即“鲁朗”之名的由来。四世德木活佛入京后受清皇重用而长期驻京,在此期间,与德木寺交恶的波密人趁机烧掠了寺庙。其后,德木寺被迫南迁德木山口以南的米瑞。南迁后的德木寺仍然不断壮大,并逐步将其影响拓展至了卫藏一带,历史上,其六世、七世和九世还先后担任西藏噶厦地方府的摄政要职,负责在达赖喇嘛年幼未立之间的西藏大小政教事务。如今,德木寺虽然荣光不再,但不论新寺还是旧寺遗址,都还屹立如初。最为重要的是,在此600余年的教化过程中,德木南北沟以及鲁朗、米瑞⼀一带,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都因此而底蕴深厚。

德木寺系清朝西藏摄政之一第穆呼图克图的寺庙,是格鲁派建在林芝(公布地区)的三大寺庙之一。历史上德木寺属于拉萨“四大林”之一丹杰林寺和哲蚌寺洛色林扎仓之辖,活佛是格鲁派第穆活佛,曾清朝中央政府授予“呼图克图”和“诺门罕”册封,是当时西藏地方册封的八个呼图克图大活佛之一,德木寺活佛实行转世制度,现德木寺内保存的德木寺世系唐卡表明,活佛已转世至19世(其中,吐蕃时期的大臣嘎东赞也在其中)。德木活佛在西藏历史上影响较大,第十五世德木活佛阿旺德勒加措、第十七世活佛洛桑土旦晋美嘉措、第十八世活佛阿盖旺久秦饶旦白坚参三位活佛分别曾担任过西藏地方摄政王(代理未成年达赖喇嘛行政)。

1988年经申请自治区批准修复德木寺,并先后拨款修寺资助13万元,于1989年6月正式修复开放德木寺,主要修建主殿上下两层共三十间,还有伙房、僧舍、观台、司鼓房等。1990年林芝地区行署给德木寺定编15名,1996年,寺庙爱国主义教育定编调整为14名,现有7名僧人。1994年和1996年曾被区和地有关部门评为管理先进寺庙的荣誉称号。

3.格西拉康

格西拉康又名比日拉康,位于林芝县八一镇加定嘎村,著名“比日”神山西北侧山腰处,距县城(八一镇)约5公里,是一座本教寺庙,以前历史上教派属于黄教,寺内住寺的均为尼姑,因此也称尼姑庙。

该拉康约于1700年左右由位益西坚参的喇嘛所创建。当时拉康规模为主殿两层四间,同时有十几间僧舍,主供佛为文殊菩萨。历史上最多时候僧尼有30-40人左右。1950年发生大地震时候被震毁,后又重新修建,规模与原先基本一样。1950年后,因拉康内无居住人,因此拉康也逐渐消亡。    落实宗教政策之后,根据群众意愿,1992年,由昌都丁青县籍喇嘛嘎桑拥珠恢复重建,因该喇嘛信奉本教,从此该拉康也自然就成了本教。现该拉康规模为主殿面积120平方米,僧舍四间90平方米,伙房77平方米,寺院总面积473.43平方米。现寺内主供佛为顿巴西热。该寺定编2人,现有1人。

4.吉日寺

吉日寺位于林芝镇卡斯木村西北侧山坡上,距县城(八一镇)约25公里,是著名本日神山上的一座本教派寺庙,该寺庙约在1400年左右由该寺的活佛罗丹宁布(今西藏昌都丁青县人)创建,公元16000年左右,该寺发生一起特大火灾,寺院被烧毁,后来该寺喇嘛吉日欧明久重建,规模与原来相同,历史上昌盛时期常住僧尼约有300人左右,主供佛有一尊两层楼高的顿巴西热佛像,金桐铸造的一尊两层楼高的强玛佛像,另外还有内地皇帝赐予的一枚金印章(印章赐予的具体朝代和年代都不详,均在文革时期流失)。该寺先后历经七代活佛,第一代活佛欧明久、第二代活佛明久多吉、第三代活佛明久江村、第四代活佛明久才旺、第五代活佛明久旦旺、第六代活佛明久扎巴、第七代活佛明久拥仲罗丹。自第七代活佛不幸在民主改革时期去世之后,该寺再无传承转世活佛制度。

1950年发生大地震时,该寺遭到严重震毁,主殿二层全被震毁。应孜布和卡斯木村群众的强烈要求之下,1989年,该寺主要负责人益西塔克自筹资金70万元再度重建了寺院、僧舍及附属房30余间。该寺的主要佛事活动为藏历五月十日举行的“边达次久”活动和藏历十月二十九日举行的“古多”活动。

5.色迦更钦寺

色迦更钦寺又名本日更钦寺位于林芝镇卡斯木村著名的“本日”神山西南侧山腰处,是一座本教派寺庙,距县城约有徒步21小时左右,相传该寺第一世活佛多丹日巴珠色于藏历铁马年即公园1387年开创了本日神山的转山惯例,并与当年创建了色迦更钦寺,距今已有600于年的历史,历经十四代活佛,寺内主供佛为本教祖师爷顿巴西热佛及多丹日巴珠色灵塔,历史上昌盛时期僧尼近四五百人,民改时期只有五个僧人,寺院虽然规模不算大,但却是历史上本教派寺庙的主要宗教活动场所之一,信徒大多数来自昌都、那曲、四川、尼木等地。

色迦更钦寺一年的主要宗教活动有“强曲”(即拜鹰节),每年藏历4月萨嘎达娃13日举行,据说该寺创建人多丹日巴珠色(具体年代不详),藏历4月13日圆寂后,灵魂变成一只鹰,后来世人为了纪念他而举行盛大的宗教活动,参加宗教活动的除了该寺僧众外,还有附近的卡斯木、孜布、达则三个村的村民。现该寺的主持喇嘛克珠尼玛负责于1985年经申请,自治区政府等有关部门批准,并拨款落实政策资金8万元,同时寺庙及群众自筹的基础上修建了色迦更钦寺,正式对外开放时,主要有主殿三层,四间房屋,僧舍和伙房等共几十间。

6.唐拉拉康

唐拉拉康原名唐拉强久岭寺,位于林芝县八一镇唐拉村比日神山北侧山坡处,该寺庙历史上(拉康)尊奉格鲁教派。该寺距县城(八一镇)2公里,县城至寺庙路程为三分之一柏油路,其余为乡村土路,寺庙海拔约为3200米。唐拉拉康始建于约公元七世纪(吐蕃松赞干布时期)。

据相传,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候,皇帝嘱咐公主,路过吐蕃境内,若沿途发现一座山像白度母,就在此处必须修建一座寺庙,并要求取名“唐成”(唐:唐朝皇帝名字的一半,成:文成公主名字的一半),在历史发展过程之中,发音逐渐演变,现在俗称“唐拉比日”意为猴子山,据相传,历史上该地区发生一起特大水灾,该地方的大部分山被水淹没,仅剩下猴子头部那么大的地方(现在的比日神山),后取名为“比日”。

责任编辑:王黎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技术支持:林芝市政府电子政务中心 主办单位:巴宜区人民政府 电话:0894-5883862

工信部备案:藏ICP备11000170号-3 藏公网安备 54262102000040号网站标识码:54262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