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巴宜 / 文化旅游 / 景点介绍

尼洋河风光带

巴宜区政府网站 2020-05-12 来源:巴宜区文化旅游局 【字体: 【打印文本】 分享到:

尼洋河风光带是我县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旅游价值极高的景区之一。尼洋河藏语称“娘曲”,是因为源头有两大支流,其中一条发源于米拉山西侧的错木梁拉,另一条发源于里同拉,并由北向南流经娘蒲谷,在太昭村与米拉山支流汇合,又因林芝就是它为“娘曲”,尼洋河是后人由俗称中半译半意得来的,被视为工布人民的母亲河。从帮纳行驶8公里便来到了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的交汇处,举目远眺,水域宽广,泾渭分明,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苯日神泉)距县城约8公里,因地处苯日山脚下而得名,被当地群众誉为“圣泉”,有明目、醒脑之奇效,来此观光、朝圣者络绎不绝。

帮纳村因经济条件好、精神文明建设成绩裴然而闻名全区,是全县最大的行政村。1993年该村被评为“全国扫盲先进单位”,97年被评为“全区精神文明示范村”“全区精神文明创建先进集体”和“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而谁又能料到,帮纳村曾是林芝县有名的讨饭村,历史上是大量外来转山、朝佛的信徒定居形成的,当时的村民整天只是念经朝佛,无固定的经济来源,不得不以讨饭为生。时过境迁,今非昔比,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民居造型美观独特,又不失工布地区传统风格,使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民俗村。帮纳民俗村几乎每家都自产自销做工精美的工布服饰,备受游人喜爱。村中的千年古桑王是不容错过的一道风景线,此树高7.4米,干围13米,主干体积达40余立方米,距年轮测算已有1600多年的树龄,相传是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亲手所种,无并虫害,无枯朽现象,年年开花,但不结果,因此被村民视为吉祥物,并长期加以保护。

德木寺

德木寺又名德木洛色林寺(史料中记有第穆),因该寺建于德木拉山而得名,位于林芝县米瑞乡政府东侧比唐村附近的小山坡上,距县城60余公里。寺庙现有建筑面积为1348.46平方米,系清朝西藏摄政之一第穆呼图的本寺,是格鲁派建在林芝(工布地区)的三大寺院之一。历史上德木寺属拉萨“四大林”之一丹杰林寺和“诺门罕”册封,是当时西藏地方册封的八个呼图克图大活佛之一,德木寺活佛实行转世制度,现德木寺寺内保存的德木寺寺内保存的德木寺世系唐卡表明,活佛已转世19世(其中,吐蕃赞布松赞干布之大臣噶东赞也在其中),又有一些文字资料介绍;德木寺活佛已转世9世等不同说法。

德木活佛在西藏历史上影响较大,第十五世德木活佛阿旺德利嘉措,第十七世洛桑土登晋美嘉措,第十八世阿盖旺久秦饶丹白坚参三位活佛分别曾担任过西藏地方摄政王(代理未成年达赖喇嘛行政),当时寺庙权势大,曾被噶厦政府封农户三百三十户,寺庙定编僧尼330名,拥有大量财产、耕地、房屋。

公元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清朝乾隆皇帝册封第穆活佛阿旺降白德利嘉措为第一任摄政王(1757年—1777年),公元1811年清朝嘉庆十六年,嘉庆皇帝册封第穆活佛洛桑土登晋美嘉措为第二任摄政王(1811年—1819年);公元1886年(光绪十二年),衮德林寺呼图克图摄政王逝世后,清朝光绪皇帝批准第穆呼图克图阿盖旺久秦饶丹白坚继任摄政王(1886年—1895年)该活佛摄政期间得罪了一些权贵上层人,卸任后遭到诬陷和迫害,发生了震惊的“第穆活佛符咒”十三世达赖喇嘛事件。致使第穆活佛被迫致死,取消封号,丹杰林寺院被噶厦政府拆毁庄园,财产充公下令活佛不得转世,后来哲蚌洛色林寺扎仓及色拉寺麦扎仓和丹杰林寺僧众向噶厦政府纷纷呼吁,要求为蒙冤德第穆活佛昭雪,当时德驻藏大臣也向清政府如实禀报有关有关事件德真实情况,经查后结论为“实属诬陷,深表同情”,并随后下达了“恢复其职权,归还其一切财产”的诏令书,同时允许寻访第穆活佛德转世灵童,恢复其“呼图克图”封号及没收测财产和权利。

经过多方的努力和寻访,按照有关规定,1901年出生在林芝县百巴扎地村的一名灵童,被认定为第十八世第穆活佛的转世灵童,法名为降白龙多丹增嘉措(据说该活佛系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亲戚),1939年(藏历兔年),经拉萨各寺院提议,摄政王热活佛批准,恢复第穆活佛的封号、庄园、财产,第穆活佛于1973年大地震和“文革”等一系列历史变革和自然灾害等原因,现寺庙内仅保存的除部分佛像,旧唐卡及法器外其余均已流散,其中现存的丹巴佛像及第穆世系唐卡为非常贵重。

德木寺是林芝县重点寺庙之一,该寺于十六世纪,公元1513年由第十三世第穆活佛啊强格利坚参修建,据说第一世至三世出生在印度,第四世先后修建昌都扎迪寺及工布鲁朗拉措寺,德木寺在西藏历史上影响较大,第穆活佛曾先后三世三次任摄政职位,共主持西藏政教事务30余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950年(藏历第十六饶迥铁虎年)发生大地震中寺庙建筑全部被彻底震毁,人员、财产损失惨重,僧人伤亡40余人,震后第十九世第穆活佛丹增嘉措再次重建,则拉宗政府及德木寺僧众向噶厦政府禀报灾情,并申请重修寺庙,噶厦政府下公文并拨款批准修复德木寺,从1952—1954年近两年 多的修复,完成全部修复任务,当时重建主要有三层楼高德强巴佛殿,以及讲经台、僧舍等,当时寺院定编僧尼108名,实际有270余人。

1960年12月17日,经林芝县委请示,十八日林芝分工委批准定为保留寺庙。十年“文革”动乱期间,因大搞“破四旧”,寺庙遭破坏,文物被捣毁,有的失散与社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和落实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89年6月正式修复开放德木寺,主要修建主殿上下两层共三十间,还有伙房、僧舍,观台、司鼓房等。1990年林芝地区给德木寺定编僧人15名,1996年,寺庙爱国主义教育后定编调整为14名,现有10人(其中持证僧人7名),均为本地人。

苯教圣地--------苯日山

位于林芝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八一镇东南侧雅鲁藏布北岸的苯日神山,据《圣地苯日山志(藏语版)》记载,是苯教祖师顿巴.辛绕米沃 切的修行地,也是苯教在藏东南的著名传播点和扩散源。该山的山顶皑皑积雪,山腰郁郁森林,山脚绿茵苍翠,自然景观秀丽。相传,工布地区原为魔鬼恰巴拉仁驻锡地,它残杀生灵,置百姓与水深火热中,辛绕米沃切看到此景,大发慈悲心,决定前去降魔、传道。一路上魔鬼变成种种凶恶之物,阻挠他前进,当他来到雅鲁藏布和尼洋河汇合处,恰巴变成黑山企图挡住他的去路,辛绕米沃切毫不示弱,变成一座更高的山,其气势铺天盖地,并随起一脚把黑山踢个四脚朝天。从此人们称黑山为“杰日”意为“反倒了的山”。

“圣地苯日山志 ”中说:“藏区四部(指阿里、卫藏、康区、安多等地)祖师顿巴. 辛绕化身苯日山,大悲摄持救护众生……”。因此,苯教信徒们一直把苯日山视为神山之王,苯教圣地,每年都有大批信徒前来转山和朝拜。苯教转山礼拜道全程约70余公里,徒步需走2天,从林芝县乘车前往米瑞乡政府附近,再徒步转山,一天就能转完。转山道上名胜古迹众多,正如《圣地苯日山志》手抄本上所介绍:有8处神水、天葬台、树葬区、石洞、巨石、庙宇、神树等外,还有石刻造像,雅隆部落第一位首领聂赤赞普被雅鲁人发现之地(拉日枪托)、止贡赞布墓(位于朱乃村)等。转苯日神山的不仅有苯教信徒,而且还有其他藏传各教派的信徒。不管是苯教,还是藏传佛教,都入乡随俗,遵苯教规定的逆时针方向转山。若要是违背了,据说会招致灾害。据传,多年前由3位噶玛噶举派曾人来到苯日,决定按藏传佛教教规(顺时针方向)转山,他们历经千难万险,只有1人幸存下来,当他来到更桑古嘎时,用手指在石头上刻下苯教的“八字真言”并皈依了苯教。至今在这块石头上的字依稀可见。

苯日山周围至今保存完好的寺庙有4座,即吉日寺、达卓萨寺、色加更钦寺和达孜寺。其中色加更钦寺是由修行者热萨于1333年创建,由于热萨寺来自康区,故又叫康巴寺;达孜寺坐落于达孜村后的半山腰上,由来自阿巴德安多哇修建。院中有一杆高耸入云的经幡,其旁边围一座煨桑炉。佛殿内主供顿巴.幸绕米沃切、度母、尊胜佛母塑像及安多哇的灵塔,据说该寺又200多年的历史,鼎盛时有过千余僧人。

工布人的母亲河-----尼洋河

尼洋河是位于雅鲁藏布江北侧的最大支流,也是雅鲁藏布江流域内的五大支流之一。尼洋河的名称是藏语“娘曲”的半音半意译。这条河之所以叫娘曲,是因为它的源头由两大支流,其中一条发源于米拉山西侧的错木梁拉,而另一条发源于里同拉,并由北向南流经整个娘浦谷后,在太昭汇合于米拉山支流,再由西向东流,所以,由此得名于“娘曲”或“尼洋河”。尼洋河全长300多公里,在林芝县孜拉岗村附近浩浩荡荡地汇入雅鲁藏布江。该河源头为古冰川作用的围谷,海拔5000米左右,年平均流量538立方米每秒,年径流量达220亿立方米,落差2273米,平均坡降达7.39%,水能蕴藏量可达208万千瓦。

尼洋河含沙少,清澈见底,像一条玉龙从雪山穿进原始森林间。河两岸植被完好,特别是进入工布江达县后,山上的森林明显多了起来,这与西藏西部冷峻的岩石体形成鲜明的对比。该河两岸旅游景点甚多。尚未揭开神秘面纱的娘浦景区,具有悠久历史的怕嘎寺、阿沛庄园、古堡群、闻名于世的巴松湖旅游度假村,新兴的藏东南重镇八一,建筑风格独一无二的喇嘛岭寺以及苯日神山、桃花沟、万年古柏、千年巨柏、桑树网等多在该河两岸。尼洋河是工布人民的“母亲河”。

责任编辑:盛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技术支持:林芝市政府电子政务中心 主办单位:巴宜区人民政府 电话:0894-5883862

工信部备案:藏ICP备11000170号-3 藏公网安备 54262102000040号网站标识码:5426210001